
大家都知道,刘邦能战胜项羽、建立大汉王朝,离不开三位重要人物金猪配资,他们就是被后世称为“汉初三杰”的张良、萧何和韩信。
刘邦曾高度评价他们:“运筹帷幄、决胜千里,我比不上张良;安抚百姓、供给粮草,我比不上萧何;统领大军、百战百胜,我比不上韩信。这三人各有所长,正是因为我能用他们,才夺得天下。”
这番话,让三人地位熠熠生辉,成为那个时代最耀眼的明星人物。
不过,除了这三人,还有一位功臣同样功不可没,那就是陈平。他在大汉建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。那么问题来了:既然陈平也如此出色,为什么他没有被列入“汉初三杰”,而是被排除在外呢?
原因在于,刘邦选出的三人各自代表不同领域:张良擅长谋略,萧何精于后勤,韩信精通军事,而陈平的作用与张良部分重合。如果再加上陈平,就会出现重复,所以只能三选其一。刘邦最终选择了张良。那为什么刘邦更看重张良,而不是陈平呢?
第一,出身背景的差异。
展开剩余64%张良是韩国贵族之后,祖上几代都是宰相,辅佐过多位韩王,出身显赫;而陈平出身寒门,没有身份与地位可依。在那个时代,出身极其重要,尤其是刘邦本身出自草根,更需要一位高贵出身的谋士来抬高自己的身份。单凭这一点,张良就比陈平更具优势。
第二,加入时间的不同。
张良在刘邦创业初期就投身其麾下,算是“创业元老”;而陈平是在刘邦已成气候之后才投靠,地位自然无法与张良相提并论。换句话说,张良是一起打拼的老伙计,陈平则更像是后来引进的能干助手。
第三,战略与战术的区别。
张良的谋略往往着眼长远,立足整体。例如劝刘邦以节俭赢取人心,或在刘邦退守汉中时焚毁栈道,迷惑项羽,让对方误判。这些都是高层次的战略指导。
陈平的谋略则更偏向具体战术。他曾以重金贿赂项羽部下,瓦解敌军人心,还成功挑拨项羽与范增的关系,致使范增离去。这些虽狠辣有效,却属于战术操作。
因此,张良站在大局之上,提供战略方向;陈平则是在方向确定后,执行具体谋略。刘邦评价陈平:“智有余,然难独任。”正是对他角色的精准概括。
第四,谋略风格的差异。
张良学《太公兵法》,讲究堂堂正正的“阳谋”,行事符合正统大义;而陈平则自承擅长“阴谋诡计”,讲究出奇制胜。打天下时,“阳谋”与“阴谋”缺一不可,但在天下一统后,刘邦更需要的是名正言顺的“阳谋”,而不是阴谋手段。所以,历史最终推崇的是张良,而不是陈平。
综上所述,“汉初三杰”只能是张良、萧何、韩信,而不能变成“汉初四杰”。但这并不意味着陈平的贡献被忽视。刘邦深知他的功劳,封他为户牖侯金猪配资,后来更任命他为丞相,地位显赫。陈平虽然未能列名“三杰”,但依然是大汉开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。
发布于:天津市鑫耀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