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《黄山名考》百进配资
暮春三月,江南草长莺飞。我携二三好友,作黄山之游。临行前,翻阅《徐霞客游记》,见\"五岳归来不看山,黄山归来不看岳\"之句,不免心驰神往。然此番游历,却教我悟得一个\"名实之辨\"的道理。
世人皆知黄山乃天下奇绝。那七十二峰参差如戟,云海翻腾似雪,自唐以降,不知赚得多少文人墨客的墨渖。李太白曾在此醉卧松石,徐霞客两度登临犹嫌不足。这般名胜,本该教人\"望峰息心\",却不料先被个地名搅得\"目眩神摇\"。
初至黄山地界,友人忽作困惑状:\"这黄山怎生不见?\"原来我等所驻足的,乃是黄山市的屯溪。此地距真正的黄山景区,尚有百里之遥。这情形,恰似买椟还珠——匣子璀璨夺目,明珠却藏在别处。
展开剩余70%细究起来,这\"黄山\"二字竟有四处着落:一为地级市之统称,二指屯溪城区,三乃旧太平县所改的黄山区,四才是那\"丹崖翠壑\"的风景区。这般名目纷繁,莫说外乡人,便是本地老叟,怕也要捋须细辨。我想起绍兴的\"东湖\"与\"鉴湖\",虽同属会稽,却各有典故。但如黄山这般一名多指的,实属罕见。
记得在屯溪老街百进配资,见一北方游客与摊主问答:
\"这可是黄山?\"
\"是黄山。\"
\"那黄山景区在何处?\"
\"此是黄山市区,景区还要坐车两时辰。\"
游客闻言愕然,活脱脱一副\"丈二和尚\"的模样。这场景,倒与《阿Q正传》里未庄人论城里的情形相映成趣。
其实名实之辨,自古有之。庄子云\"名者实之宾\",韩非子言\"循名而责实\"。今之黄山,一名而具四实,恰似那\"郢书燕说\",徒增纷扰。然细想来,世间万物,名相本空。譬如那\"茴香豆的茴字\",有四种写法,终究不过是一味下酒物事。
临别黄山时,见山岚吞吐,忽悟此中真意:名胜不在乎名,而在其神。纵使地名纷纭,那\"梦笔生花\"的奇峰,\"猴子观海\"的妙境,终究不负游人千里之志。愿诸君游历山水时,既能辨名实,更得窥真趣,如此方不负这大好河山。
[1]徐霞客《游黄山日记》中\"下瞰峭壑阴森,枫松相间,五色纷披,灿若图绣\"的描写,可作为黄山实景参照。
[2]《庄子·逍遥游》\"名者,实之宾也\"的哲学观点,暗合本文对地名与实景关系的探讨。
[3]韩非子《主道》篇\"循名而责实\"的治国理念,与游客对\"黄山\"名实的困惑形成思想呼应。
发布于:山西省鑫耀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