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寒夜灯下,我独坐案前,翻阅着泛黄的游记。那些被时光浸染的文字,忽然使我想起不久前在蜀地的一段见闻。彼时正值深秋鼎信天下,我应友人之邀,踏上了德阳的土地。
德阳这地方,踞成都平原东北一隅,与省城比邻而居。说来也怪,分明与繁华近在咫尺,却自有一番古朴气象。城中街巷间,时见斑驳的老墙与崭新的商铺比肩而立,倒像是两个时代的对话。
最令我难忘的,当属旌阳区那座唤作\"孝泉\"的古镇。初闻其名时,我暗自发笑:这年头,何处不是争着往脸上贴金的?及至亲临,方知自己浅薄。镇口那方青石牌坊,经年风雨侵蚀,字迹已有些模糊,却仍倔强地立着,仿佛在诉说千年的坚守。
展开剩余73%镇中老人告诉我,此地乃\"二十四孝\"中\"一门三孝\"的故里。姜诗、庞氏、安安的故事鼎信天下,在这里不是书上的死文字,而是活在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。我想,所谓文化传承,大约就是这般润物无声罢。
镇西有处\"中国德孝城\",是二十余年前修建的仿古建筑群。初时我颇不以为然,这等新建的\"古迹\",能有多少真味?待步入其中,却见飞檐斗栱间,竟真藏着几分古意。姜孝祠的香火,白衣庵的钟声,还有那座不知历经多少脚步的临江桥,都在默默讲述着比砖石更久远的故事。
最妙的是,这里儒释道三家比邻而居,清真寺的唤拜声与佛寺的梵呗竟能相安无事。我不禁想起那些为门户之见争得面红耳赤的\"卫道士\"们,倒不如这方寸之地的包容。
近闻当地将德孝文化与市井生活糅合,辟出条条游线。这倒新鲜,传统文化不再端着架子,而是走进市集,融入茶香。想来那些捧着奶茶的年轻人,在古戏台前自拍时,未必不能领会几分先人的心意。
离镇那日,秋阳正好。回望孝泉镇,新楼与古宅错落,恰似传统与现代的和解。忽然明白,所谓文化传承,原不必正襟危坐。就像那镇口卖麻饼的老妪,未必读过圣贤书,却把\"孝\"字揉进了面里,代代相传。
愿这方水土养育的人们,永远记得来时的路;愿每个匆匆过客,都能在此寻得心灵的归处。文化如灯,照亮的不仅是过去,更当温暖未来的漫漫长路。
发布于:山西省鑫耀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